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3篇
  免费   431篇
  国内免费   274篇
测绘学   97篇
大气科学   54篇
地球物理   642篇
地质学   1164篇
海洋学   110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97篇
自然地理   734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90篇
  2020年   97篇
  2019年   87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78篇
  2016年   100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119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115篇
  2010年   104篇
  2009年   124篇
  2008年   155篇
  2007年   127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96篇
  2004年   125篇
  2003年   99篇
  2002年   88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101篇
  1999年   72篇
  1998年   71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综合壁心、薄片、钻井和三维地震等资料分析渤海东部庙北地区古近系层序与沉积特征,并运用地震相、古地貌和地震属性刻画沉积体系平面展布.研究表明,古近系由1个二级层序、4个三级层序组成,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湖泊初始发育、扩张及萎缩阶段,主要发育扇三角洲、碳酸盐岩浅滩、半深湖-深湖、辫状河三角洲等沉积体系.不同的沉积体系形成于不同的湖泊演化阶段,地震响应特征也不同.扇三角洲和碳酸盐岩浅滩发育于湖泊初始发育阶段,扇三角洲表现为填充型楔形前积反射,沿凸起边缘断坡带呈朵状分布;碳酸盐岩浅滩表现为水进型丘形叠瓦状反射,呈椭圆状分布于水下古隆起带上,椭圆的长轴方向平行于水下古隆起带走向;半深湖-深湖相暗色泥岩发育于湖泊扩张期,表现为平行连续中弱振幅反射,在庙西北洼和渤东凹陷深陷带最为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发育于湖泊萎缩期,表现为低角度中高频、中弱振幅前积反射,沿凸起边缘挠曲坡折带呈朵叶状分布.庙北地区油气显示普遍,这种沉积体系识别与刻画结果对于该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2.
冰湖是研究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了解冰湖分布和变化的特征,对认识冰川与气候之间关系和冰湖溃决灾害评估有着重要意义。运用遥感资料监测念青唐古拉山西段近40a来的冰湖分布及其变化,并结合DEM研究冰湖垂直分布的变化,探讨影响冰湖分布和变化的可能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冰湖数量和面积近年来都呈迅速增加趋势,冰湖增加150个,冰湖面积增加4.384km2。气温升高、冰川融水增加是冰湖增多和面积增大的主要原因;(2)冰湖垂直分布变化明显,新增冰湖个数峰值位于海拔5 500~5 700m,占新增冰湖总数的61%;新增冰湖面积峰值在海拔5 400~5 700m,占新增湖总面积的44%;冰湖面积在大部分海拔高度上均呈扩张态势;(3)海拔高于5 400m的区域,1991-2009年新增的冰湖数量远多于1972-1991年。冰湖在高海拔区分布的变化对念青唐古拉山区冰川消融以及气候垂直变化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993.
青海察尔汗盐湖固体钾盐物质组成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察尔汗盐湖为我国目前最大的钾肥产地。根据钾盐层的矿物组成可以确定钾盐开发的难易程度以及化学组成可以确定钾盐富集层位并可对资源量进行估计的原则,通过在察尔汗盐湖别勒滩区段和察尔汗区段野外系统取样和室内的分析测试,研究了固体钾盐层的矿物组成、化学组成和物理参数。结果表明,别勒滩区段钾盐层最主要的钾盐矿物是杂卤石,其矿物晶形完好,排列紧密,表明液化开发至"中期阶段"即可利用,此段22.42 m以上钾盐的资源量约为2.5亿吨,主要赋存层位为断续的5段;察尔汗区段钾盐层最主要的钾盐矿物为光卤石,其矿物晶体排列疏松,表明液化开发到"晚期阶段"才可利用,察尔汗盐湖3区段3.55 m以上资源量共约为0.89亿吨,钾盐的主要赋存层位为浅表的60 cm以浅的盐层。对该区段钾盐的物理参数进行探讨,为察尔汗盐湖的进一步研究和固体钾盐的开发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994.
系统回顾了国内外冰湖溃决灾害风险研究现状,结果显示,以往冰湖溃决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过多集中于冰湖溃决致灾诱因、特征,溃决危险性评价和溃决概率预测以及溃决洪峰流量及其演进模拟研究等自然风险方面,而承灾区经济社会系统脆弱性、暴露性和适应性风险研究却较为缺乏。因此,开展冰湖溃决灾害综合风险研究,不仅对冰湖溃决危险性评价意义重大,而且对于下游承灾区防灾减灾和预警体系建立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95.
选用由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联合开发的新一代中尺度数值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模式,采用两重网格单向反馈嵌套的方法对扎陵湖和鄂陵湖区域的大气边界层特征进行数值模拟,并把湖泊水体下垫面替换为草地下垫面以设计另一组去除湖泊...  相似文献   
996.
中国芒硝类矿床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综述了近二十年来中国对芒硝矿的地质研究进展,包括芒硝分类、沉积环境、成因以及在地质上的作用等。芒硝矿的成因和成矿理论研究是当前芒硝矿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997.
北京城湖泊的成因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北京平原历史时期湖泊众多,第四系的地质结构决定了这些湖泊的分布规律和成因.北京城分布的湖泊主要受永定河冲洪积扇的三维结构控制.通过对北京城沉积物分布类型、结构与古今湖泊的展布特征的分析,发现北京城湖泊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依据地质结构的差异,北京城存在一条清晰的地质界线,界线以西为富含地下水的单一砂砾石层,界线以东为含地下水较少的粘土、粉砂互层的阻水结构.该界线成为划分不同成因类型湖泊的界线.该界线以西分布的湖泊:昆明湖、福海、紫竹院湖、玉渊潭、莲花池等以泉水洼地成因为主;界线以东的湖泊:什刹海、北海等以古河道残留水体成因为主.研究表明:北京城湖泊的分布受地质结构的制约,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城市的规划建设应遵循自然规律.开展北京城湖泊的研究对城市发展,防灾减灾和合理利用水资源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8.
冰湖溃决灾害是青藏高原地区主要的灾害之一。详细了解冰湖的面积和水量变化及其原因, 有助于更准确地确定其溃决的可能性和产生破坏的程度和范围。米堆冰湖为一个典型的冰碛物阻塞冰湖, 1988 年7 月15 日曾发生溃决。本研究利用1980 年1:5 万地形图和DEM、1988 年TM影像、2001 年IKONOS影像以及2001、2007、2009、2010 年ALOS影像, 提取冰湖溃决前后的面积变化, 结合野外实地测得的冰湖水深, 获得冰湖不同时期的水量及其变化。同时, 利用自动水位计, 监测湖泊相对水深的变化及其原因。结果显示, 米堆溃决前面积达到64×104 m2, 水量为699×104 m3, 溃决使得601.83×104 m3的水量溃出, 水位下降了17.18 m, 但溃决口并未达到冰湖最低处, 溃决后仍有97.17×104 m3的水量。近年来, 气温升高融水增加使得冰湖面积和水量不断增加, 按照目前的水量增加速率, 冰湖再次发生溃决的可能性较小, 而在由于其他原因使得冰湖发生堵塞或大量外来物质(冰川断裂、滑坡等)填充进冰湖时, 可能导致冰湖水位急剧上升, 再次发生溃决。  相似文献   
999.
国土遥感综合调查工程总体目标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紧密围绕我国自然资源管理、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结合当前国土资源遥感调查的工作实际,系统论述了国土遥感综合调查工程的目标任务,拟定了矿山开发环境遥感监测、边海防地区基础地质环境遥感调查、青藏高原冰川变化与冰湖溃决灾害遥感调查及自然资源与生态地质环境遥感综合调查等4大工作内容,提出了实现目标的总体技术思路、拟解决的关键技术和预期成果,并对成果潜在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00.
近40年来青藏高原湖泊变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湖泊对气候波动有敏感记录。本文以GIS和RS技术为基础,在野外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从20世纪70年代、90年代、2000年前后和2010年前后4期Landsat遥感影像中提取了青藏高原所有湖泊边界信息,建立了青藏高原湖泊空间数据库。分析表明的青藏高原面积大于0.5 km2的湖泊总面积变化:(1)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增加了13.42%; (2)从20世纪90年代至2000年前后增加了4.86%; (3)从2000年前后至2010年前后增加了13.04%。可见,近40年来,青藏高原湖泊个数和面积均呈增加的趋势。气象数据分析表明,青藏高原气候出现了由暖干向暖湿的转型,表现为气温升高、降雨量增加和蒸发量减小。笔者选取了研究区内面积大于10 km2的时间上合适做比较的所有湖泊,逐一分析了其在4个时期的动态变化情况,并根据变化结果进行了分区。不同时期的湖泊变迁具有区域差异性:(1)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西藏北部、中部、藏南、青海羌塘盆地和青海东部湖泊呈萎缩趋势; (2)20世纪90年代至2000年,青海北部湖泊萎缩; (3)2000年至2010年,除藏南外,青藏高原其余地区湖泊全面扩张。不同补给源的湖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模式不同:(1)气温主要影响以冰雪融水及其径流为主要补给源的湖泊,如色林错、赤布张错等; (2)降雨量主要影响以大气降雨和地表径流为主要补给源的湖泊,如青海羌塘盆地; (3)蒸发量直接影响湖泊水量的散失,在青藏高原总体蒸发量减小的大环境下,部分地区因升温引起的湖泊蒸发效应超过了降水和径流量增加,湖泊出现萎缩的现象,如羊卓雍错流域。总之,地质构造控制了湖泊变迁的总格局,而短时间尺度的湖泊变迁主要受气候因素的影响。此外,湖泊动态变化还受冰川、人类活动、湖盆形状、补给和排泄区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